美景,人皆不想负;美景孕育出来的民俗文化,更让人不忍负。在南川区,总有那么一个地方,让你边读诗边旅行,边游玩边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。近日,记者走进南川深处,带你一起寻找先祖留下的财富,体会这些永恒的民俗文化留下的烙印……
别样风情醉游人
黎香湖西湖村仡佬族特色村寨村民安谥生活。甘昊旻 摄
走进黎香湖西湖村仡佬族特色村寨,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,一座座古朴别致的院落层层叠叠,青砖黛瓦、木板小屋、特色窗栏、民族风情翘头,无不呈现出古色古香的画面。木质结构建筑群在晨雾的萦绕下,恰如一幅幅水墨画。
“仡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,仡佬族人散居在贵州、云南、广西等地。”在村寨的民族文化长廊里,廊道内浓缩了56个民族的风情简介和文化图腾,行走其中,可慢慢品味不同民族的风情特色。
“这个雕花床好有特色,快帮我拍张照。”在村寨的博物馆里,民族风情的雕花床、屏风、各民族风情的摆件、生产生活使用的水车、唢呐等,引来不少游客争相拍照留念。这些古床大多源于清代,每一层都雕刻了不同的花纹和样式,精美绝伦。
西湖村党支部书记余永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,他说,该村有仡佬族56户、193人,仡佬族特色村寨是在原有仡佬族村寨的基础上修缮的,在当地的几个景点都流传着仡佬族的传说。余永全指着村寨对面的山介绍,山上有个洞叫七孔洞,相传以前仡佬族人为躲避土匪的追杀,在绝壁上挖了个方形石洞住人,石洞有一米来宽,可容纳四五个人。
村寨外有一棵400多年的枫香树,大家都叫它“返老还童树”。相传数年前,一位仡佬族人出门发现这棵枫香树奄奄一息,根须裸露,心善的仡佬族人立即通过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,让这棵树活了过来。从此之后,这棵枫香树便成了仡佬族人的圣树,也代表了仡佬族人善良、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。如今,不少游客都会走到这棵树前,给“返老还童树”挂红布祈福。
据介绍,目前村寨正处于升级改造阶段,规划了民族服饰展览馆、民族工艺展览馆、维吾尔族天香水果园、仡佬族竹意园、民族花田、仡佬族“三幺台”宴等,游客还可品尝到56个民族的特色美食,欣赏各民族的戏曲和歌舞。
芳香滋补味津津
观音岩的乡亲们有空总爱一起熬油茶喝。任前蔚 摄
南川三泉镇观音岩驿站老街依山就势,蜿蜒曲折,错落有致。作为曾经的茶马古道,青石上早已没有棱角,被来往的脚步磨得光滑圆润。街道两旁是土石结构的民居,曾经的杂货铺、酒馆、客栈、烟馆依稀可辨。老街上住着二十余户人家,他们悠闲地守候着平淡的生活。
漫步在老街上,一家名为“谭糍粑”的老店门口聚集了不少游客,“来哦,打糍粑哟。”这里的“谭糍粑”是祖传手艺,已传承六代。第六代传人谭朝忠把刚刚用柴火蒸好的新糯米倒进石碓窝,游客们你一锤我一锤,用糍粑棒不停地敲打捣黏,直到把糯米打成黏糊状。刚打好的糍粑,冒着热气、软糯香甜。
“小时候妈妈会打很多糍粑给我们吃,好多年没打糍粑了,感觉找到了儿时的味道。”来自重庆的游客胡女士边打糍粑边找寻儿时的记忆。
除了打糍粑,熬油茶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。据传,李商隐食油茶后,曾赋诗“芳香滋补味津津,一瓯冲出安昌春”。茶叶、腊肉、花生米欢快地在锅底跳跃,听着游走的嗞嗞声,闻着沁人的油茶香味,馋得人口水直流。谭朝忠说,清明节后,他就在观音岩后山采摘茶叶,将茶叶加工晒干后存放,他向游客们介绍制作油茶的方法,先将茶叶放到锅里加入菜油炒,掺水煮半个小时后,用木瓢将茶叶磨碎,再放入腊肉粒、花生米等翻炒,加水煮沸即可。”
熬好油茶后,大家端起汤色醇厚、香味浓郁的油茶,坐在古街的门槛上,轻轻一抿,一股诱人的滋味便在舌尖慢慢荡漾开来,回味无穷。“客人来了,熬一碗油茶,大家就成了一家人。”谭朝忠和游客们一起喝着油茶,聊起家常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整个街道充满了欢声笑语。谭朝忠说,他是喝油茶长大的,油茶不仅仅是传统的待客之道,也成了观音岩驿站家家户户的日常饮品。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,天天都在喝,特别是在干活前先喝碗油茶,喝了油茶有干劲,于是油茶又叫干劲汤。
指尖为“舞”绕青竹
天星小镇有特色竹编惹人喜爱。马君如 摄
走进南川区金佛山脚下的天星小镇,顺溪而上,踏着蜿蜒的石板路穿行于街巷中,簸箕、筲箕、篾巴扇、甑子、背小孩用的竹背篼、年代久远的竹蹴鞠、遮风挡雨的斗笠、形状各异的竹篮……一间竹编工艺的商铺“老篾匠”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,每一件竹编物品仿佛在时光中诉说着那些远去又美好的记忆。
“拿两条竹篾放好,再错开加一条竹编,然后再加第四条竹篾,第五条也错开放进去……”店铺里,70岁的余双全老人耐心地教游客编篾巴扇,游客们动手体验竹编的魅力,也加深了对竹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。
“爷爷,这叫什么名字啊?”小朋友拿着竹编物品好奇地问道,余双全给说:“这叫簸箕,是一种农具,以前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。”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,余双全接着向他们介绍农具,“这叫筲箕,用来淘米淘菜用的。这叫甑子,先将大米用沸水煮至夹生,滤掉米汤后,把米饭盛入甑子中,用大火蒸至全熟,蒸出的米饭更松软香甜。”老人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普及农耕知识,也将游客们拉回到儿时奔跑在田间地头,吃着甑子蒸饭,背着竹背篓,充满着欢声笑语的童年的记忆。
“我十多岁开始拜师学艺学编竹子,现在已经跟竹子打了50多年交道了,靠编竹篓、背篼、簸箕等日常生活用品维生。”余双全说,制作竹编制品,竹编使用的竹材是经过严格挑选的,经过破竹、去节、分层、刮平、划丝、抽匀等十几道工序,全是手工操作,才能制作出精细的竹丝。竹编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,让根根竹丝依模成形。编织的工艺也分多种,常见的编织是用竹丝、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,最终形成竹编制品。“只要游客愿意学,我可以手把手教他,年轻人中几乎没人会这项手艺,这些手艺都面临着失传,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竹编并喜欢竹编。”
在天星小镇上,一家名为“澜玉轩”的手工培训实践基地热闹非凡,游客们正在学习编织中国结、手串等,培训实践基地负责人王小兰手把手教游客如何将“中国结”绕绳、打结、打穗,只见彩色的绳子在手中左绕右转,压线挑线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创作,一根根红丝线在游客的双手中,变成一个个美丽、吉祥的,寓意团结和谐的火红中国结。
手工编织者用一双灵巧的手,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。随着手工竹编制品的自然美被逐渐认同,把手工编织技艺融入到生活中去,将实用与艺术结合,成为了传承的方式。